williamhill中国网福建讯 舞蹈室内,舞蹈爱好者们舞姿曼妙,活力十足;书画室内,书法爱好者挥毫泼墨,各展其长;手工区内,花艺公益课堂座无虚席,精美花束花香氤氲;茶艺培训上,学茶识、品茶香、懂茶礼、扬茶德,一双双巧手在茶水间流转,带来满屋的茶香.....这是安溪县教育系统党委打造家门‘笔架学堂’的生动实践。在这里,不仅让居民们增长了新知识、激发了新兴趣,更收获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。
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项目,是安溪县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的暖心举措之一。
据了解,安溪县教育系统党委深化在职党员到社区、小区报到为群众服务制度,注重发挥党员教师队伍作用,统筹融合学校教育、家庭教育、社会教育,推动党员教师进社区打造“笔架学堂”,利用周末、节假日及寒暑假开展近邻辅学、公益讲座、健康科普、技能培训等志愿服务,着力打造有思想、有温度、有力量的红色近邻阵地,让群众享受到“家门口”的教育,为群众的幸福生活“加码”。
该县根据各村(社区)的不同需求、产业、人文等实际情况,按照“理论课堂+实践基地+专业师资”模式建设。依托党群服务中心、实训基地、公共活动区域、小区公共用房、架空层、邻里中心等空间,通过添置桌椅、黑板、书籍等学习用具,增设照明、空调、风扇等生活设施,构筑居民群众家门口的学校。今年来,集中建设城东社区、茗城社区、经兜村、湖西村等38个“笔架学堂”。譬如,城东社区整合邻里中心二层图书室、读书角、科普室等空间,建设邻编程、邻书坊、邻棋坊、邻画坊等“笔架学堂”场所,让家长托幼、学生学习、生活休闲有阵地,营造浓厚的“近邻”氛围。坚持“坐下来”和“走出去”相结合,针对居民群众不同需求,理论学习枯燥问题,深挖各地特色资源,将“笔架学堂”延伸至农村“实用技术”实践基地、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旧址、李光地故居等23个现场教学点,增加课堂教育多样性、直观性。截至目前,“笔架学堂”志愿者队伍共有3399人,师资不仅涵盖语数英等学科领域,还包括政策宣讲、舞蹈、音乐、书法、农村实用技术、家风家训等广泛领域。
安溪县教育系统党委按照“做什么学什么”和“缺什么补什么”的原则,分类设置课程,实施精准授课,提高课程针对性和实用性。通过入户走访、调查问卷、邻里社群等方式收集居民群众教育服务培训所需所求,强化时间节点,以季度为单元报送清单,制度化、周期化、长效化填好“课程需求清单”,实现精准高效制定工作导向。划分村(社区)类型,依据不同类型分类归纳“课程服务清单”,通过“730”议事厅、民情茶室等制度载体,邀请群众代表、村民小组长、网格员、业主委员会、小区物业公司等参会,讨论“课程服务清单”内容,使清单切实贴合茶乡实际,并逐项列出课程名称、授课内容、授课教师、授课对象等,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晾晒清单,推动清单共享化、公开化。目前,共梳理汇总服务清单121项,涉及政策宣讲咨询、文化传承讲座、文体技能提升、实用技术推介等。
实施“群众点单、部门派单、党员接单”模式,根据群众不同时间、需求,提供更精准化的“点单式”志愿服务,力争“一村(社区)一单”,做到让课程志愿服务更加贴民心、达民意。譬如,针对茗城社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多、茶产业从业人员多的实际情况,社区在接到群众“点单”后向教育局反馈,教育局“派单”第十小学、艺术学校由党员教师“接单”后,通过“笔架学堂”载体为茗城社区精准开设课后辅导、茶艺培训等公益课堂,为居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。
根据居民群众工作学习生活实际,灵活安排课表时间和授课方式,妥善处理“工学关系”。提前通过微信公众号、邻里社群、社区公告栏等途径公布授课课程,尽量错开群众工作学习农忙时间,有效整合夜间、周末、节假日等“碎片化”时间,开展集中授课培训。目前,全县教育系统合计主动对接联系各村(社区)开展教育服务活动114场次,服务社区学生、学生家长和群众5579人次。同时,通过远程教育平台、微信公众号,把每期授课视频内容更新推送到互联网上,供广大居民群众课后根据需求在线复习,并依托微信群等互联网载体,定期组织线上专题研讨和答疑解惑。目前,已推送各类课程89期,并组织开展各类学习研讨活动29次,丰富了居民群众学习途径。
以近邻党建为抓手,社区党支部把邻里力量紧密联结在一起,实现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目标。安溪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,安溪县将不断探索“近邻党建”新模式,不断加强同有关县直部门的协调联动,推动资源项目精准下沉,凝聚起社区治理和服务邻里的强大合力,让“红色引擎”动能持续释放,时代强音全面奏响,居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显著提升,开创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局面。(杨漳凤 陈伟铭 章振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