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illiamhill英国威廉希尔范可新、任子威、曲春雨、武大靖、张雨婷,五个人手拉手向观众致意。他们身上都戴着金色的同心奖牌,手捧一束用绒线编织的“永不凋谢的冬奥之花”。
2022年2月6日晚,北京冬奥会的颁奖广场,获得短道速滑混合团体2000米接力冠军的中国短道速滑队上台领奖。从左至右依次是范可新、任子威、曲春雨、武大靖、张雨婷。新京报记者陶冉 摄
中国短道速滑队站到了最高领奖台上,他们为中国代表团赢得本届冬奥会第一枚金牌。
范可新、任子威、曲春雨、武大靖、张雨婷,五个人手拉手向观众致意。他们身上都戴着金色的同心奖牌,手捧一束用绒线编织的“永不凋谢的冬奥之花”。
在颁奖台上,五名队员接过花束后,都把花束的正反两面反复看了看。在赛后的采访中,范可新说,“特别喜欢,很有中国元素,我还专门看了介绍,据说做一束花要35个小时才能编织完成,所以我们会一直保留它。”
同一时间,距离北京130多公里外的天津,李莉手机各个群里的消息不断,“大家都在自己拍照片,把那一时刻很激动地录了一小段视频,挺不容易的,可能这辈子就赶上这一次。”
绒线花,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平面钩花,而是利用各色毛线精妙钩织而成,花的层次分明、质感蓬松、立体感强,貌似鲜花,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。因为是纯手工制作,可以说每一朵花瓣、每一片叶片都是独一无二,充满了手心的温度。
作为“中国式浪漫”之一的冬奥元素,永不凋谢的冬奥花束火速出圈。网友在各个社交平台上求花束编织的图解教程。天津潮汐中心的冬奥花束线上教学培训班,短短几天内就吸引了两千人进群学习,20万人浏览图解。
1251束,16731支,编结一片玫瑰花瓣需要20分钟,一支玫瑰花由十片花瓣组成,加上三片叶子和花茎,仅一支玫瑰,就需要一位编结师耗费至少5小时,一把完整的花束需要耗时长达35小时,制作所有花束耗时近5万小时。5万小时背后,是全国各地上千名“织女”的付出。
资料显示,19世纪初,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河、漕河泾等地设立传习馆,教授当地妇女用绒线编织花边,装饰在窗帘、桌布的织带上,随后运往西欧市场。
到了19世纪末,有英商在上海开设绒线公司,生产名为“蜜蜂牌”的绒线,售卖时附赠了绒线编结的说明书和棒针编结工具。绒线编结的材料与手艺传到上海,并在普通市民中流传开来。
中国手工艺人将东方传统结绳技法与西方编结技艺相结合,丰富了绒线编结的针法、花样、载体和应用场合,这些编结技艺在上海汇聚发展,逐渐形成了海派绒线年,“海派绒线编结技艺”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71岁的励美丽是上海非遗“海派绒线编结技艺”的传承人,也是此次冬奥颁奖花束编结项目的负责人之一。
去年6月,励美丽第一次听说了冬奥花束的事。“我做了几个花样。结果送到冬奥组委那边,组委会的人觉得这个花很有创意。”
设计环节长达几个月,励美丽已经记不清改了多少遍设计稿。“到后来想想肯定是没希望了,而实际上冬奥会组委会领导一直在审,最后做出的效果比我想象的更好看。”2021年10月,冬奥颁奖花束定稿。
颁奖花束不再使用传统的鲜切花,而是选用手工编织而成的绒线花。这其中不仅蕴含着节俭、可持续的办奥理念,而且寓意美好,被人们称为“永不凋谢的奥运之花”。
在最后的定稿中,励美丽运用了6种花卉植物形象。象征友谊的玫瑰、象征坚韧的月季、象征幸福的铃兰、象征团结的绣球、象征胜利的月桂、象征和平的橄榄。北京冬残奥会颁奖花束则在此基础上多了象征坚强的波斯菊。这些花卉形象的选用也有讲究,例如月季,它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花束的主角,月季起源于中国、盛行于世界,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,也是北京市的市花,选择月季是与北京奥运会花束相呼应,展现了“双奥之城”的文化传承,而选用橄榄则寓意向奥林匹克传统致敬。
花材经过造型和捆扎成花束高34厘米,胸径24厘米,体积上恰到好处,力求精致又不失表现力。花束手柄的蝴蝶结丝带上印有“BEIJING2022”字样,花束整体清新、自然,与北京冬奥会主色调一脉相承,凸显出鲜明的冰雪运动的特色。“每朵花的最后工序,我都用细铜丝固定塑形,这样花束整体的立体感也会更强。”
花束用蓝白两色缎带捆扎,缎带形状像汉字“冬”字,又像一名滑雪运动员,充满冬奥特色。
励美丽说,市面上钩编普遍使用粗线,粗线钩编速度快,最终呈现效果略微粗糙,她最终选择了细线,“慢工才能出细活,用细线虽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血,但是钩出来的花束更加精致,也更加逼真。”
这是励美丽参与绒线编结行业的第二十个年头。过去的二十多年中,励美丽先后编织了我国24个省市的市花、中国国花、二十四节气节气花还有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的卡通玩偶,在不同的场合进行过展示。其中有以绒线花朵组合的《家・春・秋》曾经赠送给巴金老人。以埃及的国花“睡莲”、老挝的国花“鸡蛋花”为主题设计的胸花,赠送给外国友人。2002年,励美丽还组织了百余名下岗女工,用一万朵绒线花组成“国庆”两字以及两旁硕大的花篮,这个花阵获得了大世界吉尼斯纪录。
一束完整的冬奥颁奖花束,要编结197朵大大小小的花瓣、枝叶,换算下来需要一名熟练工制作35个小时左右,此次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颁奖共用花束1251束,累计花材共16731支。
去年10月定稿之后,距离冬奥开幕只有4个月的时间,时间紧,任务重,项目组联系了全国各地会编结的手工艺人,在全国妇联等组织的支持下,发动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江苏、浙江等省市的编结社团共同参与。
颁奖花束有固定的尺寸和形状,绒线编结针法也比较特殊,在疫情的影响下,励美丽采用了线上录视频的形式,把每种花材的编法和要求以电子版的形式发送给全国各地的编结师。
做梦眼前飘的都是叶子”去年10月,第一批绒线寄到了天津市潮汐济困中心关超的手中。天津市潮汐济困中心成立于2019年3月7日,是一家针对困难群众,提供编织等手工技能帮扶、生活救助服务的慈善组织。受天津妇联的委托,潮汐中心为“津帼家庭手工坊”的困难女性进行手工培训,有200多个线上课程,培训人次超过万人,帮助困难女性居家获得收入。
关超收到的第一批任务是绣球花的编织,相比起其他编织团队,她的队伍里有成熟的编织群体,200多人的“织女”中,一些人来自四川、陕西、云南、河南、山东、湖南等地,真正天津本地的“织女”有70多人,她们云集在潮汐中心,出于保密原则,她们都不知道自己编织的这些花用来做什么。“我们用到的人都是这些年经过培训的,通过手工的技能教育,加上学习和订单的验收,才能参与到制作中来。”
关超是潮汐中心的项目发起人,也是“津派手工钩编技艺”的非遗传承人。收到绣球花的样品、绒线和文字解说后,她按照文字解说的步骤钩编出来,完成了第一支绣球花从无到有的高度还原,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把每一个步骤拆解。“第一次见励美丽老师,她问我月季能不能钩,让我拿一个图解出来,我直接就钩了出来,她就说月季你接走吧,然后月桂的叶子颜色深,比较难钩你也拿去钩吧。”
最终,潮汐中心承接了1600支绣球花,800支月季花,以及2万6千多片月桂叶的编织任务。
洗净双手,一对钩针,一团绒线,一把剪刀,一个干净的篮子,伴着冬日暖阳,开始钩编。手指上下翻飞,绒线缠绕指尖,绒线初具花形。
李莉是全职妈妈,去年10月她加入了潮汐中心担任志愿者,同时也是此次编织的培训者和验收人。
她把励美丽老师的图解,继续拆解成图片版成品再配上文字,发到织女群里,所有的培训和学习几乎都在线上,有时她也会发送长语音。在培训的过程中,她才意识到,群里的“织女”有听障人士,后来统一改为文字交流。“我在培训的过程中,发现残障朋友的学习能力很强,几乎没有什么困难,我们验收标准的误差大概在0.5厘米,毕竟是手工制作,一模一样也不太现实,但这也是手工艺品的温度所在。”
10月上旬李莉寄出去绒线月下旬陆续收到了一些成品。大多数“织女”技艺成熟,只有少部分存在理解偏差,再加上每个人钩编的力度不同,造成了花束的松紧不一。
发放材料和回收成品同步进行,初期需要返工的多,经过两三次修改后,质量肉眼可见越来越好,“不是发下去最后截止日期再回收,而是做好一批就让她们寄过来。”整个冬天,李莉忙于收发快递,在快递公司的平台上显示,她的订单量超过了96%的人。虽然花束里面有铁丝定型条,但绒线柔软的部分在收到之后,形状偶尔也会有一些变形。“形状不好会整一下形,这个是难免的。”
同时,她也把验收合格的成品寄往上海,由励美丽老师再次验收。“发过去的货,那边很满意,所以才有追加。”
在钩编的过程中,大家始终不知道这些月季、绣球花和月桂叶究竟用作何处,甚至有人猜测“是要做圣诞树吗?”验收完2.6万片月桂叶之后,李莉发现“做梦眼前飘的都是叶子”。
鲜艳热烈的2400支红玫瑰,出自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上海杨浦区巧手妈妈工作坊。
1600支绣球花,800支月季花,以及2.6万多片月桂叶,来自天津潮汐中心。
500束冬残奥颁奖花束,出自北京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的150多位残疾人之手。
10月底,来自河南周口的王妙带领着20多名村里的姐妹,接下了5000朵绣球小花和1300片月桂叶子的任务量。
王妙出生14天被确诊为骨不全患者,俗称“脆骨病”,也就是“瓷娃娃”,哪怕是非常轻微的碰撞,都有可能造成骨折。
王妙自小跟着妈妈学习编织技巧,经过长年累月的摸索,她的编织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大型手工展奖项,还成功申请了周口市鹿邑县的非遗项目,成立了自己的“织梦工作室”。目前,王妙工作室线上线下的学员已达百人,她们大多是农村的留守妇女。
钩编绣球花需要准备好白色、绿色的细绒线,长花杆、绿色铁丝、金色细铁丝、米珠和钩针,一支饱满蓬松的绣球花含有20朵小花,一个熟手5分钟可以钩好一朵小花。枝条缠线、安装花心儿、组装小花加起来的时间又是100分钟。单是一朵成品绣球花的制作时间就需要200分钟。
最终共有来自各地16731支花材汇总到上海。每一支花材都要经过励美丽的反复检查与核验,她对花材的要求极其严格,“最初因为大家刚开始尝试,汇总过来的花材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,我就把这些花材带回家拆开重新钩编。不过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磨合和练习,现在大家已经能制作出非常合格的花材了,我心里也是很感谢全国各地的手工编结艺人们。”项目启动后,励美丽的手机保持24小时畅通,有时会在夜里十一二点接到电话解答疑问。
在完成检测后,励美丽要进行最终组装。汇总过来的花材长短不一,而冬奥花束又有着非常严格的尺寸标准,“我是一个完美主义的人,基本上每一朵花都要经过我的手,仔细检查每个花朵,由于花束长度不一,而北京冬奥会要求长34厘米,我就用老虎钳修正。”后来励美丽转用切割机,修正尺寸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。“剪下来的花枝我也没有浪费,原本我们整个花束握起来其实是偏细的,我就把修剪下来的花枝再填充进去,这样运动员握起花束的手感更好,也大大节省了材料。”
2021年12月31日晚,新年钟声敲响,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颁奖元素正式发布,冬奥颁奖花束向全世界展示它的容颜。励美丽说,这是她的“圆梦时刻”。“我现在年纪也大了,总有离开这个岗位的一天,这也有可能是我做的最后一个项目,能够在有生之年参与到这样一个国际性赛事中,我感到非常激动,非常自豪。”
对于参与编织的人群来说,12月31日是一个特殊的跨年。她们分散于全国各地,有的互不相识,却在这一刻共享荣耀。很多人第一次看到了完整花束的最终模样,“保密工作做得太好,事先一点都不知道。”有人后悔没有多织一些,有人后悔没有多拍点照片,兴奋、自豪和满足是当晚“织女”朋友圈里的刷屏主题词。有“织女”在群里说,“我老公平时看不上我钩毛线,这次逮住机会我还不得翻身一把,钩毛线也能上台面。”
李莉觉得自己特别幸运,刚刚加入潮汐中心,就参与了全球瞩目的冬奥盛会。“原来觉得冬奥离自己非常遥远,没想到竟贡献了一份力,尤其是在手工编织被低估的机器制造时代,总觉得手工编织不高级,这次我终于觉得自己做的东西不是没有用处。可能这辈子就赶上这一次。”
关超在网络平台上上线了冬奥颁奖花束的编织图解和在线课程,很多人留言“错失了这样的机会”,“大家可能认为编织本身是兴趣爱好,但是通过这件事,给编织爱好者们一个强心剂,让大家知道我们做的这件事,不是打发时间,不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,也是能够获得很好的收入的。”
2月6日开始,获奖者登上领奖台,胸前佩戴奖牌,手握花束,向全世界观众致意。